首页

美脚视频 mp4

时间:2025-05-29 20:11:06 作者:全国首枚!高二学生成火箭总师,“手搓”火箭成功发射 浏览量:91783

5月27日

深圳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手搓”探空火箭

突破10千米海拔高度

火遍全网

相关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太厉害了”

“现在的中学生强得‘可怕’”

“少年强则国强”

“人类满级小孩哥”

究竟是哪些深圳少年这么牛?

“手搓”火箭上天

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01

  “飞燕一号”探空火箭总设计师是一名中学生

  27日上午,中国首枚由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主研制的气象探空火箭“飞燕一号”,在青海冷湖成功发射。

  点火发射1分钟后,遥测数据显示,火箭在青海冷湖最高飞行高度海拔为10555.7米,地面接收站成功收到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

  “飞燕一号”探空火箭全长1.52米,飞行高度可达到8千米以上,最大飞行速度约2马赫(约为2450.16千米/时),由气动结构分系统、航电载荷分系统、发动机分系统和地面站分系统组成。

  “真的发射成功了”“这一刻,我太激动了”“等火箭成功回收了,我们就可以开香槟庆祝了”……“天极航天”成员们围在一起,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飞燕一号”的研制始于2024年6月26日,来自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在北京锦绣航天科普基地开展集中学习、方案论证,完成了火箭的初步设计。

  之后,他们回到各自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设计和实验工作,按照火箭研制的规范流程,系统性地完成了火箭的设计、实验、加工、集成、装配和测试。

  深圳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高二学生王裕宁担任该火箭的总设计师。

  “自由翱翔的飞燕,就像我们几位少年一样。”王裕宁介绍“飞燕一号”名字背后的涵义,他们将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不断进取,努力挑战新高度,将来投身航天事业,为中国和世界航天发展创造新辉煌。

  02

  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

  王裕宁从小就对火箭、宇宙充满好奇,并系统研学航天知识。在燕川中学航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支持下,他牵头组建“红箭航天社团”,学习火箭设计、燃料调配、航电控制等专业知识。

  深圳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党总支书记 邹小新:在多方支持下,燕川中学“红箭航天社团”的同学们牵头,全国各地一些中学生火箭迷共同研制“飞燕一号“。历时11个月,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成长,综合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李春林介绍,“飞燕一号”探空火箭是由全国各地中学生火箭爱好者自发发起的航天科创项目,经火箭专家指导自主研制的中国首枚中学生探空火箭。

  “该项目是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能够启发、带动更多学生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李春林说。

  据悉,火箭发射期间,在现场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的共同支持下,同学们发起成立了青少年火箭爱好者联盟,为全国更多小伙伴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带动更多青少年参加火箭科技创新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徐大军:我们愿意提供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参与到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买车送手机,这一汽车品牌加入车手互联生态圈

其中,莲花县充分发挥“侨企之家”载体作用,开展“进企访困”“普惠金融”等活动,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51个,调解涉及劳动、经济、合同等纠纷案件117件,在凝聚侨心侨力,助力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侨力量。

川渝农民工服务周启动 2000家企业将带来约6万个岗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扶持帮助它们壮大,对于引领各个产业发展、抓住新机遇、抢占未来新赛道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架直飞珠海的航展参展飞机顺利入境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国家医保局:纳入医保药品以5年内获批的新药为主

主缆是悬索桥的脊梁,也是桥梁的生命线,8.5万吨的桥体要靠它独力吊起,而且还要确保将来汽车在近30层楼高的桥面上平稳行驶。要保证100年的使用生命周期,锻造出一根根能够承担起如此沉重负担的主缆钢丝是桥梁建设者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文化中国行丨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有何内涵

上海海外联谊会执行副会长、上海市政府侨办主任董依雯表示,“侨见·我们的故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活动自2022年创办以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参与者众、作品质量高,取得了良好成效。活动构建并完善了促进民间沟通交流的纽带,搭建并拓展了弘扬中华文化的平台,吸引并汇聚了洋溢青春活力的青年才俊。期待活动组织方、支持方、参与方初心不改、同心同行,自觉担负起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重任,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弘扬中华文化,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生动立体;期待华裔青年读懂中国、融通世界,将所见所闻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伙伴,身体力行促进中外交融、民心相通;期待海外侨胞以侨为“桥”、以文铸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进、融入”各国民众的生活,向国际社会更好地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